不仅不用自己给电动自行车充电散户配资官网首页,还省了15块钱的充电成本——合计一个多月的充电账,德州市庆云县居民刘灵艳觉得这账“算得来”。
刘灵艳平时骑电动自行车上下班,在小区的充电车棚充电。8月起她开始尝试“以换代充”,就近从锦锂换电(山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锦锂换电”)在当地布设的42处充换电柜中更换一块满电的电池,“比汽车加油还简单。”
换电,便利性不言而喻。但如何换出比自充电更大的经济性?
小电驴破解绿电消纳难题
车流络绎不绝的庆云物流园,办公楼顶层电流不断。这里建设了一座面积700平方米、装机容量145千瓦的光伏电站,通过电缆连接至距离50米之外的一处充电柜。这个季节,每天约150组电池可以在这里完成充电。
“目前光伏电成本约为0.25元/度,较此前的电价低0.75元/度左右。”陈顺负责这座电站的管理维护。阳光不是24小时“在线”,但用户的充电需求随时产生。将电池安排在绿电供给的高峰期集中充电,再配送至42处充换电柜,既能充分享受绿电的廉价优势,又不影响使用者随时取用。目前,全县换电柜利用率达90%。
一头是廉价但不稳定的光伏电,一头是追求经济性又对稳定供电不敏感的电动自行车电池,刘灵艳“算得来账”的秘诀之一,在于锦锂换电将高度互补的供需两端结合起来。
“目前山东省电动自行车保有量约4300万辆,再加上电摩、电三轮等,每年充电电量约百亿度,潜在的绿电消纳力十分可观。”锦锂换电总经理焦鹏说,光伏发电能力早晚低午间高,稳定性差,一般工商企业很难直用,大规模绿电上网还可能对电网稳定运行造成影响,“如果能大规模转化为电动自行车充电电源,将对绿电消纳、电网安全起到积极作用。”
用光伏电为电池充电,难在储能系统容量规划。当光源条件不佳时,如果将电平均分配给一个充电柜内的多个电池,每个电池都无法满充,甚至难以达到投放要求。锦锂换电自主研发了柜控系统和电池管理系统,光伏电不仅能直充,还能依需分配给每一块电池,比如根据发电量优先保证几块电池满充,实现对充电过程的精细化管控。
目前,锦锂换电已将当地4处屋顶光伏纳入充电体系,年利用绿电50万度。企业在当地为2000余辆电动自行车提供换电服务,90%的电来自屋顶电站的绿电。
电池梯级利用实现“老有所为”
只用绿电还不够。
电池随着充放循环次数的增加,其储存电量的能力与动力逐渐降低,充电时间变长,行驶里程变短:循环1000次左右时变成“中年电池”,无法满足长距离用户的使用需求;1500次以上,就变成了“老年电池”,不再适合用户出行需求。
不更换电池,影响用户使用体验;频繁更换电池,大大增加运营成本,还会造成浪费,增加环境压力。
锦锂换电探索电池梯级利用,将电池的效能与价值最大化:“青年电池”优先供长途出行用户,保障续航;兼具经济性与稳定性的“中年电池”,分配给中短途用户;“老年电池”则转入储能等场景。在不影响用户使用体验的情况下,电池“老有所用”,既算清了经济账,也算出了环保账。
以锦锂换电在浙江嘉兴试点的电池梯级管理项目来看,企业投用的电池全部梯级利用,每年减少电池浪费1000余组,节约成本150万元。
精准判断电池的年龄和用户需求并进行匹配是关键。这同样有赖于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的精准掌控。系统精准评估电池剩余寿命、性能表现及用电需求,同时实时显示不同区域的用车、用电需求热力图,预测哪里短途出行需求量大、哪里长途续航需求量大,从而将电池与用户出行进行最优动态匹配。
挺进济南开拓更大市场
完善的软硬件体系,让精细化的成本控制成为现实。庆云项目应用绿电和电池梯级利用后,企业盈利增长8%。今年6月,锦锂换电进入济南市场,启动电动自行车充电、换电、租车、售车等业务,9月就实现盈利。
但这远非焦鹏的目标。济南电动自行车注册登记总量为480余万辆,数量居全省之首。在济南推广绿电充电和电池梯级利用,将产生更显著的收益。
另一重推力,来自更严格的消防要求。10月1日起,省内首部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领域的“小切口”立法——《济南市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即将实施。新规明确要求,在既有公共场所、公共建筑和住宅小区“增建、改建电动自行车集中停放场所和充电设施”,暂时难以建成的,“设置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共享充换电设施、临时集中充电点”。
焦鹏介绍,目前锦锂换电已在济南市市中区多个居民小区周边打造充换电体验公园,“下月将有20个左右公园对外开放,助力市民便利出行和社区消防安全。”
(大众新闻记者 李振)
双融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